基帶:基帶是基本頻帶的縮寫,是手機上的一塊IC(集成電路), 負責手機移動數據網絡無線信號的解調、解擾、解擴和解碼工作,并把處理好的數字信號交給上層處理電路模塊進行處理。
如果是在2/3G時代,可以說高通一家獨大,華為也必須要外掛高通基帶使用,事實上,華為也的確是這么做的,雖然華為后期研發出來了巴龍基帶,但是在電信手機上,依然必須外掛高通的基帶。到了4G時代之后,雖然高通依舊是霸主,但是玩家多了不少,得益于新時代的開啟,很多2/3G時代的專利可以繞開。因此華為抓住機會迅速發展,但是實際上直到麒麟970問世以前,華為的基帶與高通基帶之間依舊存在不小差距。
雖然高通在2/3/4G時代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地方,但是這個5G還真不見得。華為也在2009年就開始研發5G了,這次大家的起步時間差不多了。而且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國移動從3G時代開始,一路走的TD-SCDMA,TD-LTE都是TDD模式,而華為一直是中國移動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兩者之間在TDD領域的很多針對性的研發和優化也讓華為在這次以TDD為核心的5G之爭中占據了有利的地形。
我們用手機打電話、上網、發信息都是通過基帶調頻發送指令才得以實現的,手機的網絡模式(GSM、WCDMA、CDMA2000、TD-LTE等)支不支持也是由基帶決定的,比如三星的基帶在前幾年就不支持電信模式。簡單說基帶決定了上網網速快慢、通話信號質量。
2009年10月,華為推出了"Balong 700",這是業界首款支持TD-LTE的多模終端芯片,足足領先高通一截。
2011的巴塞羅那MWC大會上,華為又推出了業界首款支持LTE Cat.4的多模LTE終端芯片Balong 710,下行速率達到150Mbps,(應用到麒麟910)
2015年,更加狂暴的Balong 750誕生了。作為全球第一個支持了LTE Cat.12、Cat.13 UL網絡標準,Balong 750的理論下載速率高達600Mbps,上傳則是150Mbps,絲毫不遜色于高通驍龍820的X12。也正是從此開始,華為終于告別了祖傳的55NM外掛基帶,真正實現了則全網通(開始支持CDMA),華為基帶能力跟高通的差距越來越小。
麒麟970的基帶規格已經達到了LTE Cat.18(4.5G,Pre 5G),支持3CC CA,4×4 MIMO以及256QAM,而最新的麒麟 980 是全球首發集成支持 LTE Cat.21 調制解調器,其峰值下行速率達到業內最高的 1.4Gbps ,上行速率理論也能達到 200Mbps。
2016年2月,高通發布了移動行業首款千兆級LTE調制解調器驍龍X16 LTE調制解調器(modem)。這款調制解調器采用當時最先進的14納米FinFET制程工藝,支持跨FDD和TDD頻譜,最高達4x20 MHz的下行鏈路載波聚合(CA)和256-QAM,擁有最高1 Gbps的LTE Category 16下載速度;它還支持最高達2x20 MHz的上行鏈路載波聚合以及64-QAM,帶來高達150 Mbps的上行速度。
由此可見,高通基帶和華為基帶的差距就跟處理器類似,現在麒麟980的cat.21稍微領先高通驍龍845的X20。當高通驍龍855發布以后,得麒麟990才能相比。畢竟目前的市場份額有百分之50多是高通的,華為目前的市場占有量不到百分之十,希望巴龍能像海思麒麟一樣突飛猛進。取得跨越式發展。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重慶視點網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