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像頭可以部分看出所用光源頻閃的嚴重程度……這應該是目前成本最小的方式了。
想要查看的話,把攝像頭伸到燈泡面前就行。如果手機沒辦法靠近,放大畫面,讓燈光充滿屏幕,也可以看出頻閃現象。
原理是什么呢?現在手機的感光元件(可以理解成視網膜)都是CMOS的,多使用掃描式電子快門(什么時候才能進化成靠譜的電子全局快門啊……躺)。掃描式電子快門類似于機械卷簾快門,是從上到下對畫面進行成像的(想像一個打印機從上到下把一張紙打印滿的過程,差不多)。
對特定光源來說,發出的亮度并非恒定不變,而會隨著交流電源的波動(我國是50Hz,反映到白熾燈上就是頻率為100Hz的周期變化)改變亮度,這個變化所造成的閃爍,就是頻閃。
人眼看不出來(視覺暫留效應,閃爍頻率高,難以察覺,但會造成視覺疲勞),相機在快門速度無法和頻閃頻率匹配的情況下,就會產生黑影。
什么是快門速度呢?沒接觸過攝影的人一樣可以腦補一個打印機,從開始打印到打印完成所用的時間就是快門速度。如果燈有頻閃效應,那在你把快門速度提高的時候,暗條就會跑出來了。
比如說,假設現在的快門速度是1/640秒(因為掃描式電子快門的特性,單個像素以1/640秒的時間成像,但對整個畫面而言并非如此),在這個過程中,曝光過程會包含燈光“變暗”的那部分時間,也就形成了畫面上的暗條。
同時,因為慢速快門拍不出頻閃現象(在每個像素的曝光周期中,燈都會"亮"),所以才需要把手機湊近、提升畫面亮度,讓相機提升快門速度來拍頻閃。
對蘋果用戶和具有高幀率攝影功能的手機來說,最方便的辦法是切到“慢動作(高速攝影)”模式,強制設備提升快門速度,這樣效果會比較明顯。對相機而言,切到M檔調快門就好啦~
頻閃效應越嚴重、亮度振幅越大,體現在畫面上的黑條也就越清晰。也就是說,屏幕里的光越平穩(亮度越均勻),頻閃控制也就越好(簡單理解的話,看不到黑條=控制得還不錯)。
PS:此方法不能代替專業檢測,但作為家庭自測而言也算夠用了。部分相機/攝像機有防閃爍功能,會自動規避掉50/60Hz的頻閃周期,對這些設備而言,拍攝的時候請把防閃爍功能關掉,否則是拍不出來的。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7寸手機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