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綜合征作為一種特殊的遺傳性疾病,發病率約為1/15000,目前全球患者1.5萬人,中國罹患天使綜合征人數近四千,屬于一種并不罕見的罕見病。為使更多家庭正確認識病癥,做好預防措施,及時發現盡早治療,一場由患者自行組織籌辦的大型線上公益活動將于2022年6月25日正式拉開帷幕。
據悉,活動已舉辦多年,為無數癲癇患者的家庭送去溫暖和陽光。此次公益活動依然不忘初心,秉持著“關愛癲癇患兒”的理念,邀請癲癇領域首屈一指的大咖對天使綜合征進行透徹解讀,為廣大天使綜合征患者家庭提供研究前沿的真知灼見。
染色體遺傳病,病因復雜多樣
天使綜合征最早由英國兒科醫生Angelman報道,是一組由于影響15q11-13的母源UBE3A基因表達缺陷所導致的遺傳性神經發育性疾病。因天使綜合征患者對社交具有本能的熱情,經常面帶微笑,因此又稱為快樂寶貝綜合征。
根據染色體15q11-13片段異常的類型可以分為母源15q11-13缺失型天使綜合征、父源性單親二倍體型天使綜合征、印記缺陷型天使綜合征、母源泛素蛋白酶基因突變型天使綜合征,不同類型的天使綜合征病因不同。
其中母源15q11-13缺失型天使綜合征是所有類型中最為常見的,致病原因是15q11-13區帶內各復制子之間發生非平衡易位,造成遺傳物質缺失。父源性單親二倍體型天使綜合征是由于親代初級性母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未分離,造成患兒的15號染色體均來源于父親導致。卵子在發育過程中印記建立失敗或印記基因的亞顯微結構缺失,導致胎兒無泛素蛋白酶基因表達繼而形成印記缺陷型天使綜合征。母源泛素蛋白酶基因突變型天使綜合征是由于泛素蛋白酶發生點突變或小片段缺失引起基因表達異常,從而干擾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而形成。
笑容不能停止,無法完全治愈
天使綜合征患者在出生時通常沒有異常表現,但在新生兒和嬰兒期可能存在喂養困難。生長到6個月后,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發育遲緩,比如:不會爬行、肢體支撐不穩、微笑或者爆笑增多等。到2-3歲的階段,80%-95%的嬰兒會出現癲癇發作,發熱是大多數癲癇發作的主要誘因。隨著年齡的增長,癲癇的嚴重程度會逐漸減弱,但會持續到成年時期。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因為平衡功能受到影響出現運動震顫、行走困難,部分天使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表現還包括失語或者語言功能缺失、小頭畸形、神經萎縮等。
天使綜合征作為一種遺傳性疾病,會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還會出現很多的共患病,睡眠障礙、體格發育的障礙、焦慮及自閉等,現有的診斷手段包括體格檢查、遺傳學檢查、腦電圖以及顱腦核磁共振檢查,這些檢查都可以作為天使綜合征的診斷依據。
目前針對天使綜合征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包括使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癲癇發作、運動及語言康復及行為教育,但依舊沒有治療手段能夠完全根治,只能依靠預防措施來降低天使綜合征患兒的出生率,因此夫妻在備孕前應積極進行遺傳咨詢,在孕期做好產前診斷。
以上關于天使綜合征的內容在25日下午的活動分會場會有專家的詳細介紹。
專家云端相助,守護天使家庭
此次線上公益活動由患者組織天使綜合征之家參與籌辦。天使綜合征之家是一群原本對天使綜合征毫無了解的家長在2011年創立,他們為了尋找治療方法相聚在一起。到現在已有1000+天使家庭在這里相聚,他們中的許多人為了自己的孩子成為了“專家型家長”。天使綜合征之家自成立以來也收集到許多珍貴的病癥資料,這里有神經影響數據庫、罕見病數據庫、學術/國際論壇,此外他們還設立了天使之翼慈善基金會以幫助貧困癲癇家庭。
活動有幸邀請到兩位在癲癇領域深耕多年的知名專家,王藝教授和蔣莉教授。王藝教授現任中國抗癲癇協會副會長和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分會罕見病學組組長,是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兒童神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兒童癲癇及共患病的遺傳學和臨床防治技術研究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4項,主持或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項目10項,研究成果在國際及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60余篇,其中SCI收錄60余篇。蔣莉教授現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罕見病學組副組長、腦科學委員會副主委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神經內科學科主任。她是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322人才工程”二層次人才,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此外也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獲重慶市醫學科學成果一等獎1項,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00余名。
為愛添翼,迎風而上。希望此次公益活動能切實幫助廣大病友以及天使綜合征患者家庭,助力他們以更全面更專業的視角深入了解癲癇病癥,呼吁社會各界能更加重視對癲癇患者和家庭的支持,幫助他們過得更好。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旗龍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